为推动我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局起草了《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拟报请市政府出台本政策。现将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21年12月18日前通过邮件或电话等形式将意见建议反馈至随州市经信局。(电话:0722-3596180,邮箱:13080015@qq.com)
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11月19日
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二一年九月
目 录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主导产业集群长足发展,产业特色进步彰显
3.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发展基础更加夯实
4.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5.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二)发展不足
1.产业配套本地化不足
2.产业创新能力不够强
3.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快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经济机遇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3.“一主两翼”空间发展战略机遇
(二)面临挑战
1.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
2.区域发展竞争压力加大
3.生态环保约束不断强化
三、“十四五”发展指导思想、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产业选择
(一)加快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
1.专用汽车
2.农产品加工
3.装备制造
(二)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
1.生物医药
2.电子信息
3.新能源新材料
(三)加快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
1.冶金铸造
2.印刷包装
3.纺织服装
五、发展任务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四)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知名产业集群
(五)深化国际国内合作,“引进来”“走出去”
六、重大工程
(一)行业知名品牌打造工程
(二)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工程
(三)制造业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增强项目支撑
(四)提高风险防范
(五)强化监督考核
(六)优化营商环境
附件:九类产业中重点企业及平台的分布
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奋力打造全省特色增长极,努力实现“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目标定位的关键五年。根据中央及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指导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兴市”“圣地车都”战略,加快建设“品质随州”,实现了工业经济强势增长,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基础地位持续稳固,工业增加值达到428.52亿元,较2015年增长29.78%,占gdp的比重仍高达39.07%,是支撑随州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力量。规上工业经济发展良好,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1亿元,较2015年增长5.73%。工业品出口保持稳定,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达到1.3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12.5%;医药化工产品出口达到1.2亿美元,占出口额的11.1%。
图1 “十三五”期间随州市规上工业运行情况
“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培育形成了专汽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风机、铸造、电子信息、石材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现代工业体系。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值达到409.3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8.81%,进一步擦亮“中国专汽之都”名片,我市被授予全国机械工业引领高质量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465.8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2.78%,农产品出口达到7.4亿美元,其中食用菌出口5.8亿美元,是湖北省重要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风机产业,风机关联企业超过40家,产销规模突破100亿,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中国风机名城”闻名全国。铸造,年产能超过100万吨,生产品种20类之多,其中汽车铸造件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是全省第一的铸造强市。电子信息,关联企业22家,产值达到35.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消费电子为龙头,以机械电子、软件为支撑的产业格局,聚集了泰晶科技、波导电子、允升科技等一批优秀企业,其中泰晶科技于2016年成功上市。石材,已形成吴山、万和两大石材工业园,聚集石材企业162家,具备年生产800万立方米荒料、2.4亿平方米板材的能力。
“十三五”时期,我市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引进和实施了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社会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项目,为工业长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打造应急、地铁装备、香菇、编钟文化四大基地,策划包装项目327个,总投资1193亿元。依托专汽产业优势打造应急产业基地,以高新区和曾都区为主战场,实施了程力汽车三期、泰晶扩能、浩天专汽等项目。依托风机产业优势打造地铁装备产业基地,以广水为主阵地,谋划实施重大项目83个、总投资189亿元。依托农业优势打造香菇产业基地,以随县为核心,谋划实施重大项目76个、总投资204亿元。犇星化工扩能、东合汽车产业园、常森汽车部件、毅兴智能滤波器、科逸卫浴、意亚食品、华润随县风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大跨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7.6亿元,是2015年的2.02倍,年均增长15.0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83%,较2015年提高24.5个百分点。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成绩显著,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04项,累计申请专利8929件,比“十二五”期间多4659件;江威智能、逸村机械分别荣获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专利发明银奖、铜奖;正佳微生物、泰晶科技分别荣获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创新要素资源更加丰富,拥有湖北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三家工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44家,联合武汉火凤凰云计算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市人才创新创业超市。
图2 “十三五”期间随州专利授权情况
“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形成“1 3”的产业布局,即随州高新区和广水开发区、曾都开发区、随县开发区,产业集聚度显著提高。随州高新区,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核心区,形成了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农业、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共同发展格局,园区工业产值超过150亿元。曾都开发区,是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承载地,主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聚集了程力集团、泰晶科技、金龙新材料、恒天新能源汽车等一批行业优秀企业。广水开发区,是全国重要的风机产业基地,构建了以风机制造、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医药包装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三峰透平、毅兴智能、双剑风机、吉阳食品、浩然包装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随县开发区,培育了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聚集了许继三铃、裕国菇业、华润风电、允升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2亿元。
新冠疫情凸显了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我市产业集群化水平还不高,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的任务还很艰巨。专汽产业,我市以设计和改装为主,但铝材和钢材等上游材料,以及汽车底盘、车桥、电子元器件等核心零部件要从外地购买,本地缺少相关配套企业。农产品加工和风机产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也面临着产业链不长、本地配套不足的问题,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化工能源、印刷包装等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目前仅依靠少量龙头企业支撑发展。
我市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企业大多处在产业价值链中低端,高端品牌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引才留才难度大,研发投入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整体工艺水平不高,智能制造能力欠缺。以专用汽车为例,大部分产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运输类、作业类专用汽车,缺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以及智能化的专用汽车。
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是一个城市决胜未来的关键,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大城市,产业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制造业中高科技产业比重仅为12%。我市发展新兴产业还面临着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弱、创新型人才不多、引领型龙头企业匮乏、产业激励政策不突出等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好的生态和一流环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催生了5g、人工智能、基因测序、量子通讯、石墨烯、锂电池等新技术,促进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新产业的蓬勃发展。随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攻关期,新技术新产业将为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十四五”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全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强大中部市场,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依托全世界最齐全的工业门类系统、最大的中产群体、最有潜力的中部大市场,随州工业能够进入一个大系统、大生态、大市场,借势推动我市工业大发展,专用汽车、风机、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品会更加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十四五”时期,湖北实施“一主两翼”区域发展战略,随州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毗邻武汉城市圈,能够融入城市圈大市场和承接城市圈产业溢出效应;作为“襄十随神”城市群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能够协同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一主两翼”战略标志着湖北进入了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时代,城市间抱团发展带来“1 1>2”效应,有利于我市的专用汽车、应急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也有利于电子信息、化工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城市群内配置资源。
“十四五”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大国战略博弈将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深度调整,尤其是中美关系发生根本改变,中美之间从贸易战扩大至科技战、人文战等全面竞争,美国拉拢盟友加大对中国施压,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利用国际资源门槛将继续变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度增加。未来随州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对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外国人才、企业“走出去”带来较大压力。
2.区域发展竞争压力加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处于加速优化期,人才、资本、技术等市场要素向都市圈、城市群倾斜集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引领全国发展的四大增长极,对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先发优势。地处湖北的随州,既要与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竞争,又要面对省内其他市州的竞争,如应急产业面临江苏徐州、河北唐山等地竞争,专用汽车面临山东梁山、福建龙岩等地竞争,香菇产业面临河南西峡等地竞争。“十四五”时期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随州工业发展竞争压力前所未有,发展任务异常艰巨。
3.生态环保约束不断强化
从“两山”理论、绿色发展、长江大保护到碳达峰碳中和,体现了我国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生态环保的重视,环保要求和标准逐步提高,“三高”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低碳产业、循环产业、绿色产业受到鼓励。我市的专用汽车、冶金铸造、化工能源、建材石材等传统产业耗能高、对环境影响大,未来面临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压力,其发展规模也将受到抑制;传统工业项目落地随州,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环保设备等开支也将增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及湖北“十四五”规划重要部署,主动对接融入全省“一主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实践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打造“333”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国具有引领力的专汽之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具有竞争力的风机名城,奋力打造全省特色增长极,为打造“汉襄肱骨、神韵随州”提供坚实产业基础,为湖北经济强省建设做出随州贡献。
坚持创新驱动。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生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开放共享。继续扩大开放,切实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融入“一主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国内外企业共建产业链、共享市场、共同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动专用汽车产业迈向轻量化、新能源化,风机等地铁装备产业迈向智能化、信息化,鼓励传统产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工艺水平,降耗增效,实现制造业绿色智能高效发展。
坚持集群培育。依托随州现有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围绕着强链补链延链,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开展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挥产业关联和协同效应;提高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引导企业向高新区及省级开发区集聚,打造基于产业特色的现代园区。
坚持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 制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建设数字工厂、无人车间;持续推进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做强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威尼斯37266的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以服务带动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提升。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新成效,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跨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12345”发展目标,即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打造2个千亿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争取4家企业公开上市,培育5家过百亿的集团化公司,将随州建设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强市,努力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城市。
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专用汽车生产、零部件配套企业数量突破200家,专用汽车年产量超过25万辆,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全国具有引领力的专汽之都、全球重要的专汽生产基地,擦亮“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金字招牌。
发展方向:顺应汽车迈向“五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的趋势,推动专用汽车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围绕着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重点攻关军品市场、航空装备市场、电力市场等高价值市场。
载体平台:随州高新区、曾都开发区、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专用车质检中心、专汽博览中心、专汽研发中心、专汽试验场等。
龙头企业:程力集团、江南专汽、楚胜、恒天新楚风、东风随专、许继三铃、齐星车身、华龙车灯等。
发展举措:
巩固专汽特色优势。重点发展危化品罐式车、消防车、抢险救援车、军品车、环卫车、房车、纯电动物流车等产品,将危化品罐式车打造成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壮大底盘生产规模,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和扩能力度,重点研发适应随州本地专用车需求的个性化底盘。发展通用关键零部件,依托整车需求和零部件企业集群优势,拓展研发燃油供给系统、车身内饰系统、电器照明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汽车零部件技术,提高车桥、汽车铸件、变速箱壳体、液压件、油箱、油泵、汽车覆盖件等通用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中航油集团与东风商用车、湖北圆通集团合作,大力发展机场客梯车、无障碍升降车、货物牵引车、货物传送车、升降车、飞机电源车等特种车辆,建设民航特种装备生产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加快推动专用汽车产业朝“五化”方向持续升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生产下一代新型专用汽车。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技术,推进智能网联示范应用,重点在城市环卫、危化品、应急救援等专用车领域实现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加速研发纯电动、氢能源等新能源技术,加快开发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加大对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力度,引进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以及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电池回收等企业落户随州。重点研发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技术,拓宽新材料在专用汽车上的运用范围,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加快专汽行业数字化发展,在全行业推进数字工厂、智能制造、智慧服务。
建设高水平的发展平台。打造“641”专用汽车发展平台,即“六大产业园”,分别是地勤装备产业园、工程机械产业园、应急装备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专汽企业孵化产业园;“四大中心”,分别是专汽博览中心、智能化涂装中心、专汽研发中心、专汽检测中心;“一个试验场”,是专汽试验场。充分利用专用汽车产业开放平台耦合更多关联产业,发挥“湖北省特种车辆应急动员保障中心”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应急救援专用汽车,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抢抓国企混改机遇,推动央企、上市公司与本土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战略重组,引进集聚一批优质大项目、龙头企业。进一步深化与恒天集团、东风集团战略合作,支持程力集团、恒天新楚风、东风随专通过重组、合作等方式发展新能源整车,提升研发能力和整体竞争实力,打造以新能源整车为核心的整车龙头企业。支持优势企业整合兼并、扩大产能、转型升级,科学整合供应链体系,推动实现集团化、集约化、差异化、标准化发展。引导企业专业化发展,培育一批专用汽车制造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大力发展专汽后市场。加快构建专汽后市场产业链,鼓励优势生产企业由卖产品向卖服务、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37000dcm威尼斯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实现生产与服务融通发展。优化升级随州专汽威尼斯37266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专汽智能化维护保修系统,打造移动终端、车载终端、后台终端“三端一体化”远程管理系统,让随州专汽“行天下、随地修”。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检测认证、汽车金融、人力资源、现代物流、威尼斯37266的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专栏一:专用汽车产业重点项目 |
综合项目:曾都汽车电子产业园项目、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曾都)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路试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应急装备产业园、专汽企业孵化产业园、专汽博览中心、专汽检测中心、专汽研发中心、专汽试验场。 企业项目:中航油航空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湖北楚胜智能化涂装中心、东风“专攻天下”系列整车生产项目、江南应急救援消防车生产项目、程力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化及新能源专用汽车生产项目、常森汽车零部件二期项目、新兴际华智能化工程车制造项目、齐星汽车车身公司新一代汽车驾驶室技术研发及智能化生产线改造项目。 |
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50家以上,出口龙头企业60家以上,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建成国家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
发展方向:树品牌、育龙头、扩出口、促创新。“树品牌”就是要继续擦亮国家级“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同时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断提高随州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育龙头”就是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进规、规壮大、大变强”,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建立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扩出口”就是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打造全省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基地。“促创新”就是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和精深加工能力,开发新产品新功能,提高农产品增加值和附加值。
载体平台:曾都经开区、随州高新区、随县经开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全省农产品检测中心。
龙头企业:裕国菇业、中兴食品、品源食品、金银丰集团、舜天粮油、大自然米业、神农生态、随州黄鹤楼酒业。
发展举措:
突出打造香菇产业集群。传承随州本地香菇特色种植技术和香菇产业文化,以香菇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科研、种植、加工、出口等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香菇产业联盟,大力开展自主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化先进生产技术。支持骨干香菇企业开展新型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引导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加快随州香菇博览园、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全省农产品检测中心、线上“随州香菇馆”、随州香菇交易所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香菇产业服务平台。抓好国家级香菇优势产业集群和香菇产业一二三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高质量建设香菇现代产业园。围绕前端香菇棒集中制作、中端规模化种植、后端产品深加工,重点培育一批香菇加工企业。建设全国领先的香菇出口基地,支持香菇出口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鼓励香菇出口企业线上线下开拓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依托龙头粮油加工企业,大力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实现品种、品质、品牌升级发展,争创“荆楚好粮油”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形成优质大米、优质面粉、优质面条和油脂加工产业集群。推广油料低温冷榨、油料挤压膨化、逆流冷却干燥等新技术新设备,推动油料生产向现代规模精深加工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检测、示范、服务等功能,培育粮油全产业链,建设湖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巩固茶叶加工出口优势。用好随州“中国名茶”金字招牌,加快茶产品开发,做强名茶品牌,扩大茶叶出口,巩固茶叶优势产业地位。推动茶叶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茶叶提取物技术,开发茶多酚、茶皂素、茶氨酸等制剂原料,增加产品附加值。依托中兴食品、神农茶业、杨林沟茶场等茶叶企业,巩固非洲、中东市场,积极拓展欧美市场,打造湖北省最大的茶叶深加工出口基地,到2025年茶叶出口达到1.5亿美元。
壮大酿酒产业。引导粮食加工向酿造等领域延伸,培育壮大酿酒产业。支持青岛啤酒随州公司、随州黄鹤楼酒业扩大产能,推动万福酒业改造重组,大力引进国内知名酒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革新传统酿酒工艺,改造传统生产线,提高生产现代化、智能化水平。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大高端白酒研制生产,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效益。
专栏二: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 |
联丰食品香菇制棒、菌种培育和栽培生产项目;品源现代调味品工业园建设项目;大自然米业年产10万吨优质香米应急加工仓储物流项目、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香思里年产10万吨面粉生产线应急加工仓储物流项目、华中油茶种植及精加工项目;华中地区茶叶加工出口项目;黄鹤楼酒业(随州)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 |
发展目标: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规模达到700亿元,产业关联企业超过80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达6家以上,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以上,力争主板上市企业1-2家,打造全国重要的风机产业基地、地铁装备产业基地。
发展方向:转型、创新、开拓。“转型”,推动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创新”,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采用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及强度高、耐磨强、寿命长的新材料,开发低碳智能的新产品;“开拓”,抓住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走出湖北、走向世界。
载体平台:十里工业园、广水经开区、随州高新区。
龙头企业:三峰透平、湖北双剑、毅兴机床、齐星集团、恒天新楚风、广固科技、双利农机、神威矿机。
发展举措:
打造风机名城。加强风机产业与智能制造、钢铁冶金、新型能源等产业关联发展、协作发展,拓宽风机在发电、冶金、矿山、商业等工业民用领域,以及核电工程领域、舰艇船舶领域等产业链下游领域应用。鼓励企业大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互联网 协同制造”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新型风机,推进造气风机、化铁炉风机、二氧化硫风机转型升级,研发环保节能型风机、耐高温材料风机、两级二氧化硫低速高压风机、地铁风机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节能型风机产品。鼓励风机企业攀大靠强、嫁接重组,提升品牌竞争优势,提高mvr蒸汽压缩机、地铁风机、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大型硫酸风机等高端风机市场占有率。开展风机物联网传输部件及相关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风机远程数据采集与监控平台”,完善风机产品售后维护管理。
壮大地铁装备产业。瞄准华中地区地铁建设需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企业集中科研力量,前瞻布局轨道交通战略预判性技术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平台基地建设,推动地铁装备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产业集聚地。围绕现有地铁装备制造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突出地铁风机、智能装备、列车车身的零部件等重点领域进行重点扶持,完善研发、检测、信息三大平台,打造从产品设计、制造、系统集成到检测的完整产业链。支持广水建设全国重要的地铁装备生产基地,围绕现有地铁装备核心和配套工程,引进一批地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机车零配件、车站设备、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系统等产品。瞄准武汉、郑州等城市地铁市场,谋划一批与地铁装备、地铁工程对接的项目。支持广水成立政府参股的地铁装备投资公司,为地铁装备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发展高端装备。发挥随州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急需且潜力大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重点发展高效风机水泵等节能设备以及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等环保装备。顺应智能制造发展趋势,规划建设广水智能装备产业园,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输送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智能装备。
专栏三:装备制造重点项目 |
地铁装备基地产业项目、三峰透平高效节能环保风机生产车间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微特风机新型地铁风机生产线项目、三峰透平风机全自动检测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双剑风机轨道交通配套设备生产线扩建项目。 |
发展目标: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关联企业超过40家,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打造中部地区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
发展方向:中西并举,以生物医药为核心壮大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创建省级优质中药材种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打造中部地区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推动医药产业与大健康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保健用品。
载体平台:随州高新区、曾都经开区。
龙头企业:健民叶开泰、广仁药业、楚天药业、茂盛生物、圣民药包、鄂北制药、利康公司、神农百草药业、双星生物、福达康电子等。
发展举措:
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依托全市丰富的人地道药材优势,以打造地域特色中医药全产业链为目标,重点发展特色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以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发展方向,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中药材提取加工产业,提升中药材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中药材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随县、曾都区建设一批中医药种植和加工产业化项目,创建国家优质中药材种养殖基地。鼓励中医药企业加强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饮料等中医药系列产品研发力度,拓展药材应用领域。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加强先进技术应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任务,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新型生物药品、生物保健品和高科技生物医疗器械,加快高端市场开发,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智能制药、医药综合体、可注射人工骨等重大项目,构建产品研发、检测、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全产业链生态,打造中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抢抓长三角、珠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向内陆转移机遇,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快引进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加速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加大与武汉光谷生物城对接力度,为生物城发展做好配套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专栏四:生物医药重点项目 |
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产业园;药用包装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铝塑组合盖生产线、丁基胶塞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用于病毒感染患者的特膳/特医食品项目;口罩、额温枪、熔喷布生产项目;中医芳香理疗新材料及雾化设备项目等。 |
发展目标: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关联企业超过50家,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打造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5g科技产业园区。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面向未来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融入“武汉-孝感-随州”电子信息产业带。
载体平台:随州高新区、曾都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5g信息产业园等。
龙头企业:泰晶科技、天一智能、波导、康美电子、广益通讯、华亿光电、允升科技等。
发展举措:
积极完善全产业链。依托产业发展基础,顺应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趋势,积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业,突破技术关,培育新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抓高端电子元器件国产化替代机遇,支持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新技术的创新和引进,提高音叉晶体谐振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高频率器件及其锂离子电芯、光纤电流传感器、光学镜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推进落实“万企上云”工程,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带动工业企业数字化升级。支持龙头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合作,加快突破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着重解决“卡脖子”问题。鼓励本地企业融入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大市场和大产业链,加强与华为、联想、小米、oppo、腾讯等企业合作。积极参与“武汉-孝感-随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通讯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锂电池等电子设备制造业。通过招引国内外行业知名龙头企业,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面广的产业项目;大力引进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光学元件、电真空材料、电子真空器件、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等产品制造类企业,培育和延伸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支持大型优势物流园企业入驻产业园,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形成快速、便捷、智能的立体物流网络,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5g科技产业园区。
专栏五: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 |
5g领域石英电子元器件智能工厂建设项目;5g信息产业园(曾都)项目、格力(海尔)电器配件等。 |
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关联企业超过40家,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打造全省领先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发展方向:顺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探索发展锂电池。积极发展环保新材料,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
载体平台:随州高新区、广水经开区、随县经开区、化工产业园、石材绿色循环产业园等。
龙头企业:湖北能源集团、华润电力、国能长源随州发电有限公司、晶星科技、金龙集团、三江固德、双雄催化等。
发展举措:
新能源:稳固风电地位,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推进节能环保发电,加速推动新能源“资源”变产品。依托龙门风电场、京桥风电场、武胜关风电场、花山风电场、中华山风电场等风力电厂,加快湖北能源集团广水太平100mw农光互补电站、曾都万店镇农光互补、华润广水风光一体中广核余店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巩固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加强同国电科技研究院、北能研究院、国电新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对接,引进设立分支机构,力促部分科研成果在随州转化,科研项目在随州落地。加强同国家能源集团旗下氢能产业基金对接,在随州开展氢能开发示范推广利用工程,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等研究和生产。优化新能源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存储新能源。确保随州火电项目2023年建成投产,增强电力供给能力,打造能源强市。
新材料:支持化工企业发展精细化工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大力开发d-l乳酸、高纯度乙腈、纳米级二氧化钼等高端产品。发展高端新材料,大力推进乙烯系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重点发展特种篷布、涂料、涤纶纤维等乙烯系列先进高分子材料。规范发展石材产业,支持随县建设石材绿色循环产业园,引导随县石材资源向技术装备先进、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达标发展,推动石材企业由粗放经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加快开发墙材新产品、装配式建筑新材料。
强化能源和化工安全。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筑牢安全生产底线。高标准规范化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加强风电基座及电网安全建设,建好安全隔离区,保障财产和生命安全。严格执行化工行业法律法规,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化工园区、危化品生产企业等源头管控和危化品运输车辆全过程运行监管。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压实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做到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确保新能源和化工领域不发生安全事件。
专栏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
新能源:国电长源公司中华山风电场二期;湖北能源集团广水太平100mw农光互补电站项目;国电广水乐城山风电场二期;国电广水乐城山风电场三期;京能马坪50mw集中式光伏项目;中广核广水余店风电场二期项目;华润广水风光一体项目;华润广水二妹山、花山和竹园风电场加密;国家能源广水十里30mw光伏项目、快充快放智能穿戴锂离子电池项目;应用快离子石墨烯材料生产快充长循环寿命电池项目;汽车启停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项目、随州火电项目等。 新材料:年产10万吨塑料母粒制品项目;年产10万吨丁苯乳胶项目;年产5万吨活性生物质液体黄腐酸有机肥料项目;年产5万吨不饱和聚酯树脂项目;年产10万吨羧基丁苯胶乳、5万吨苯丙胶乳项目;聚烯烃类再生料项目;e-psp钢塑复合管扩产项目;盛港科技扩建工程;广水市科逸卫浴项目;年产10000万平方米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生产线;大洋新型市政埋地排污塑料管道项目;湖北瞬腾科技盾构机耗材生产项目、盛宝纳铝幕墙项目、粤众鑫新型复合材料项目、e-psp钢塑复合管扩产项目、湖北瑞生绿色装配式建筑结构件生产项目、兴鸿盛装配式建筑墙体生产项目等。 |
发展目标:到2025年,冶金铸造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打造全省重要的钢铁冶金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发展方向:推动传统冶金铸造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与专汽、风机、装备制造等产业协调发展,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载体平台:曾都经开区、杨寨冶金工业园、广水新煌循环资源产业园等。
龙头企业:齐星精密铸造、盛星机械、炬龙铸造、昌达铸造、新兴全力、三环铸造、华鑫冶金等。
发展举措:
推动冶金制造产业智能升级,加强基础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基础再造、量质双升,加快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不断提升钢铁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服务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企业科技研发和转型升级,采用先进冶金铸造技术与工艺装备,全面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引导企业对接专汽、风机等产业,开发与之配套的特种钢、优质钢,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冶金铸造产业超低排放,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打造工业废弃材料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广水新煌循环资源产业园建设,引进废钢、废铜、废铝、废建筑材料等相关项目,促进循环经济做大做强,打造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发展目标:到2025年,印刷包装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培育一批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大型印刷企业;打造国家绿色印刷包装物流产业园,全国重要的教辅教材出版基地。
发展方向:加大研发力度,打造随州特色文化出版发行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借助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巩固造纸包装产业地位;重点支持高档牛卡纸、拓展防伪包装等项目建设;支持造纸包装企业与电商物流等多领域合作。
载体平台:广水经开区。
龙头企业:广彩印刷、雅都纸业、新闻印务、瑞恒科技、大同文化、猎豹图书文化、昌泰纸业等。
发展举措:
发挥随州文化印刷出版发行领域产业传统优势,大力推进随州文化印刷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完善全产业链条,加快布局包装物流、教育培训、检验检测等相关产业,支持建设华中绿色印刷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印刷包装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在广办工业园形成一定规模的造纸包装产业。强化战略布局和统筹规划,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集聚和培育效应。鼓励企业转型发展,运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建设国家绿色印刷包装物流产业园,打造成现代化数字出版产业园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教辅教材出版基地。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提升包装产业链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可循环、可再生资源包装,打造绿色印刷包装全产业链条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基本建成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棉纱纺织和服装生产基地。
发展方向:发挥龙头企业方向作用,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向深加工和中高档产品转型发展;借助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加强针织面料在汽车内饰上的融合应用;依托“十三五”期间形成的市、镇、村三级商贸流通网络,结合多种商业形式,全面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棉纺织技术和精特产品,全民布局打造纺织服装完整产业链。
载体平台:随州高新区、曾都经开区、十里工业园、厉山纺织工业园等。
龙头企业:昌瑞纺织、昌源纺织、昌宏纺布、新诚达时装、力丰针织、晖宏兴布业、艺鑫棉业、华裕纺织、强海鞋业等。
发展举措:
立足随州在纺纱、织布等领域的产业基础,积极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向深加工和中高档产品转型发展,提升纺织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结合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开发及壮大针织面料在专用汽车内饰上的应用,推动纺织服装企业融入专用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鼓励采用智能化、连续化纺纱成套装备,生产高品质纱线。优化产品结构,支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比重,重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棉纺织技术和精特产品,加快布局发展高端纺织品和高端面料。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动冰姿服饰重组、厉山纺织工业园升级改造。推动规模化生产、上下游对接、信息化融合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材料、配套、产品、物流等)进行布局,形成服装纺织完整产业链,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棉纱纺织和服装生产基地。
专栏七:传统产业重点项目 |
冶金铸造:新兴铸管绿色智能铸造随州产业园建设项目;高盐废水零排放蒸发结晶系统制造产业项目;广水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华鑫冶金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广水化工园工业废水处置项目;热轧钢生产项目;年产60万件汽车轻量化铝合金部项目等。 造纸包装:年产涂布白板纸、高档牛卡纸30万吨项目;智能环保包装建设技改项目;广彩包装创意设计与绿色印刷服务提升项目;随州大同文化有限公司软包装绿色印刷项目等。 纺织服装:厉山纺织工业园升级改造项目;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等。 |
强化科技平台创新建设。提升现有创新平台运营质效,重点围绕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研究院和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专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程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压力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金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甘薯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分类科学、运转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创新平台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创新平台运营质效。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培育认定,以现有创新能力较强的泰晶科技、齐星集团、程力集团、毅兴智能、三峰透平、金龙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好定向培育工作,积极培育各类创新平台,力争到2025年,全市创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突破2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40%以上。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专用汽车、农产品加工、风机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研究制定技术路线图,找准技术瓶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全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研究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鼓励风机制造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新型风机,推进造气风机、化铁炉风机、二氧化硫风机转型升级,研发环保节能型风机、耐高温材料风机、两级二氧化硫低速高压风机、地铁风机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节能型风机产品。加快地铁装备制造领域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电子信息领域重点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
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大力集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效解决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的人才、技术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乘数效应”。加快推进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科技、人才、财税等体制改革,重点在政府职能转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科研项目管理、人才培育集聚、科技开放合作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利用射频识别、实时定位、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与信息物理融合、大数据、系统协同等新一代技术,以国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大力发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专汽、食品加工、风机等重点领域的骨干企业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推动制造企业实现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新一轮企业技改工程”,全领域筛选具备一定智能化基础的项目,建立智能制造项目库,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威尼斯37266的技术支持,引导、支持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分梯次进行滚动培育,分批打造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力争建成1-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研发生产智能化产品。依托专汽、风机、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行业,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输送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与关键零部件为主的智能装备。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积极布局以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耳机为主的智能可穿戴产品、智能车载设备、智慧医疗设备以及智能家居产品等新兴领域。
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以“随州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为新型运营模式,构建一流高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接入上云企业1200多家,启动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定期发布工业互联网应用指数,推动工业领域的合理建设、统筹规划、精准管理等,构筑开放聚合的智能制造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广个性化定制,鼓励专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基于用户数据深入分析挖掘个性需求,促进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打通。全力推进“两化融合”,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形成定制化设计和生产。
构建“1 3 n”的空间骨架。形成以随州高新区为核心引领的“1 3”的工业布局。随州高新区,重点发展专用汽车产业、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曾都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食品工业、电子信息、医药及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产业;广水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风机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冶金制造业、食品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随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工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打造三里岗香菇产业园、洪山食品工业园、杨寨冶金工业园等多个专业园区,构建多点支撑的乡镇工业体系。
重点打造三大基地。依托专汽产业优势打造应急产业基地,发挥“湖北省特种车辆应急动员保障中心”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应急救援专用汽车,依托粮食储备企业、加工龙头企业、军供站点、“放心粮油”批发市场及连锁配送网点等现有社会资源,分级建设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完善应急供应保障体系,以曾都区和随州高新区为龙头打造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地区。依托香菇品牌优势打造香菇产业基地,利用好“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两大金字招牌,以随县全域为支撑,着力建设包含博览园、研究院、交易市场、电子商务、食用菌大数据平台于一体的香菇产业园区,打造香菇产业基地核心区。依托风机产业优势打造地铁装备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风机名城品牌优势,抓住武汉等中部城市电力发展地铁机遇,以广水为主阵地,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地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机车零配件、车站设备、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系统等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地铁装备生产基地。
建设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园。充分发挥随州各地地理优势与产业特色,利用好自然资源、社会人文条件,合理布局引导特色产业向园区聚集,建设特色产业园。在广水市域东北侧构建“一园两心多节点,一轴一带一廊道”的军民融合示范区。支持随县中医药产业链融合发展,在尚市、淮河、草店、均川、洛阳、蔡河等镇建设一批中医药种植和加工产业化项目,创建国家优质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广水市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大别山桐柏山交汇地的地理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风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争创全国绿色能源基地。
图3 随州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推动强链补链延链。落实《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以链长制为抓手,锻长板、补短板、强优势、固底盘,提升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产业链素质整体跃升。以优势行业技术改造全覆盖为突破口推动“强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巩固提升专用汽车、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链,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项目落地为核心做好“补链”,围绕专用汽车、风机制造、数控机床等重点行业,按产业链逐条梳理优势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滚动修订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目录,鼓励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组建联合体,推动重大创新项目落地,突破产业链“断链”环节。以产业链协同制造为重点开展“延链”,支持专汽、风机等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供应配套,建立产业协作联盟,培育和引进一批科学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领先的研发生产企业,形成一批特色优势突出、上下游耦合紧密的优质企业梯队。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扩大产能、转型升级,科学整合供应链体系,推动企业集团化、集约化、差异化、标准化发展。抢抓国企混改机遇,推动央企、上市公司与本土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战略重组,引进集聚一批优质大项目、龙头企业、头部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企业利用“互联网 ”等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促进生产制造领域共享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重构产业组织模式,形成融通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本地大企业大集团的区域根植效应,以点带面发挥行业凝聚效应,推动随州制造业质量整体提升。擦亮“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香菇之都”、“中国风机名城”等金子招牌,进一步做大做强专用汽车、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
提升“引进来”能级和水平。以本土优势产业为着力点,创新产业招商模式,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特色产品,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企招商,引进国外内知名企业在随州设立研发机构、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从单纯引进生产型企业转向引进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注重引进企业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能带来的人才和资本。引进省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各类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家级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鼓励省内外高科技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带动本地各类技术创新主体,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外资与本市企业合资合作,推动本地企业加快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进一步提高本地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更大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把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落实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支持本地企业走向中部、走向全国、走向国际。鼓励本地企业“抱团出海”,紧跟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开展国际认证,规避贸易和技术壁垒,提高产品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扶持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以及农产品、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特色产品出口,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建设全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专用汽车出口基地,中部地区茶叶、中药材、生物医药出口基地。
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落实“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推动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要素跨区域流动,立足特色夯实产业优势,推动差异化发展。积极参与“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发展,重点推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协同发展,在“襄十随神”城市群内部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积极融入湖北自贸区建设,用好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出口专用车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等重要平台,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及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承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转移,学习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创建经验,积极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普及精益生产、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广先进加工及成型、在线检测等设备,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品牌文化,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创建中国质量奖、长江质量奖、编钟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等。“十四五”期间,打造中国驰名商标3-5个,湖北省著名商标10个以上,建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在全市选择一批创新型企业,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采取“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围绕重点领域产业链环节,组织实施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以项目库为载体,建立市县联动培育工作协同机制,加大企业研发创新、质量管理、品牌塑造等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100家以上。
优化炎帝人才支持计划,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方式,推动发展有利于柔性引才和智力成果转化政策措施,不断发掘培养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结合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地,通过继续教育、进修、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瞄准国内人才市场,持续深化市校合作,实施企业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柔性引才项目,推动更多用人单位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聚才平台,吸引高校专家常态化来随对接合作。充分利用我省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平台,对接国际人才市场,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科技研发引进国际人才。
深入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若干意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的通知》精神,全力以赴实现在建项目加快推进、申报项目加快争取、服务堵点加快打通、招商项目加快落地、谋划项目加快入库,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推动“谋划项目进规划”、“招商项目促落地”、省市级重点提质效等工作。引进建设一批10亿元以上打基础、管长远、有影响的重大工业项目。“十四五”期间,在全市形成建成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业项目梯次推进工作格局,重点引进建设一批10亿元以上打基础、管长远、有影响的大工业项目。
充分发挥市专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应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重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作用,研究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确保工作有效推进。各县市区和高新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对接,形成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从财政、税收、土地、水电、用工等方面采取综合扶持政策,全方位支持园区、企业发展。强化金融服务,开拓融资渠道,扶持企业上市融资,着力解决中小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切实落实《随州市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开展科技创新奖励,发挥科技专项资金“杠杆”作用。
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内外知名制造业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做到招商机制、招商方向、招商举措、招商队伍“四个精准”,紧盯高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招大引强、招强引链。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策划、前期论证、动态管理、协调服务、滚动实施机制,提高项目实施效率效益。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经济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加强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风险。科学预判新冠肺炎疫情对随州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加强延链补链强联,保障产业链安全。维持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稳定,保障经济行稳致远。
健全规划实施的目标分解、任务督办和绩效考评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预警监测和督导检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跟踪评估机制,实行年度督查、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制度。强化考核,根据任务分工和绩效目标,加大对规划落实情况的考核监督力度,奖优罚劣,争创佳绩。
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从市场主体需求出发,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服务,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店小二”式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隐形壁垒,塑造公平市场环境。加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